|
我国外交走向成熟 经济外交改变整体外交版图 |
笔者在欧洲国家做报告时常被问及,这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怎么会起飞得那么快?笔者认为,它的发生是许多国内外因素促成的。最主要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头,接受了市场经济这一合乎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这种被挤压多年后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前苏联的瓦解,中国减少了最大的威胁,冷战结束,使中国有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我把中国形容为一条古老而沉重的巨船,在大海中航行。尽管国外还有一股邪恶力量,想方设法阻止它的前进,但是,它坚如磐石,一旦找到了航行的方向———经济救国,它就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经济全球化中国是受益者 笔者对西方提出的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方案,至今仍持一定的保留意见,因为它对人口少、资金薄弱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它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从世界经济大国的摆布。但对中国这么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不一样了。就好像在拳击场上打拳,一个两米多高、200公斤重的拳击手走上台来,他再笨重,你想打倒他也不那么容易。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每说一句话、每提一个意见,别国都要掂掂分量,考虑考虑。更何况,中国往往是代表第三世界的国家说话,有足够的后盾。 韬光养晦,以外交促经济 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这20多年来的实践,使中国人民脱离了贫困,走向了富强。他提出的“韬光养晦”形成了一条新的外交路线,潜力无穷。尽管有人批评中国“韬光养晦”、不与欺侮中国的国家直接碰撞的政策,说这失去了大国的风度,灭了中国人的志气,但实践证明,它是成功的。最关键的是,中国集中精力埋首建设,使经济起飞,它所发出的巨大威力使全世界地动山摇。 笔者发现,这一年来,中国已经从被动的“以经济促外交”,转到有意识的主动的“以外交促经济”。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值得深入探讨。 且看去年中国眼花缭乱的“以外交促经济”、全面出击的各种活动,令第一世界国家目瞪口呆,让第三世界拍手欢迎。首先是中国的近邻东南亚国家,自朱镕基总理首先提出和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现在已经到了逐渐落实、具体研究互相减免关税的阶段,一反过去西方大国只考虑本国利益、剥削小国的历史,消除了东盟国家的忧虑。在处理南沙群岛等争议问题上,中国提出共同开发,也争取了主动,缓和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摩擦。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4国,签订十几个贸易合作协议,互通有无,都是史无前例的。接着,温家宝总理又访问非洲,双方寻求“双赢”或“多赢”的办法,支持非洲摆脱贫困。这种以心服人的举动,使挑拨者黔驴技穷。 对欧经济牌“相当得体” 在与欧洲关系问题上,中国这几年大打经济牌,做得相当得体。欧洲这些年来经济不景气,也需要中国提携一把。此外,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这些年来在不断变化,我们这些住在欧洲的人特别有直接感受。自己的祖国强大了,别人就会对你肃然起敬。特别是欧洲人,普遍很欣赏和尊敬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他们对国家也是如此。对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他们普遍是很尊重的,但对中国这一二百年来的穷困和落后,他们很看不起。中国经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奇迹,使他们佩服之至。一个德国朋友对我说:“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说明中国人不笨,现在证明了这一点。我怀疑,其他国家如果有同样的条件,是否也能起飞得那么快?” 去年,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汉堡举办中欧峰会,欧洲与中国之间举行了数不清的学术、文化和体育交流活动。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相继访华;德法首脑宣布支持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温家宝总理访问荷兰,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会面,等等等等,都说明中国外交上的成熟,也是经济起飞的结果。 经济促外交,外交促经济,对第一世界的影响特别突出。欧洲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自己在民主道路上先走了一步,因而自视高人一等,对其他国家爱指手画脚。目前,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连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利率都会影响世界股票的涨落,因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举足轻重。 中国需创建“日本学” 中国这种自由开放经济的政策,不只是对第三世界国家,也向韩国、日本频频招手。韩国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相当友善;但日本则深不可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又怕又妒又恨,又不知所从。他们心胸狭窄,看到中国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心态极不平衡。可是,中国又是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一旦倒塌,对日本的后果不堪设想。日本一些右派记者宣传“中国军事威胁论”,企图制造这样一种空气———中国领导人在挑动反日情绪。实际上,他们是想借此在本国国民当中制造仇华心理,找借口加强和扩充军事力量。日前,笔者与德国的老总理施密特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他说:“中国对日本的友善不要操之过急,不然会得罪一批不喜欢日本的亚洲国家。日本不承认二次大战的罪行是不明智的,给自己带来了孤立。” 中国对待日本,不是什么韬光养晦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善两国人民关系的问题。必须从民间着手,促进民间的经济合作。 不久前在上海,我和在京都龙谷大学任教的老朋友卓南生教授相遇。我们都认为,中国太不了解日本,应该多出些书,多召开些座谈会、研讨会。中国的对日政策,有时过软,有时过硬,而且带有不必要的成见,必需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而日本把中国人的脾性吃透了。中国也需在各大学创设“日本学”,要全面、系统、科学、严谨、客观地研究日本的历史和文化,要学会尊敬他们,他们有很多长处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笔者认为,对待日本人民、做生意的人要友好谦和,他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不应负责任。但日本政府的过分举动,如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就是要成心做给你们看,向你们挑衅,看你们怎么办。中国也不能过多谦让,你越谦让,他就越会得寸进尺。 国内有一些人认为,过去的旧账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再提了。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日本在历史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必需澄清,而且要不断地提,这是对历史的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笔者时常怀疑,中国是否仍有必要与日本的经济扣得那么紧?“外交促经济”也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时候,让日本经济界吃点苦头,让他们跳出来叫嚷,比你不断提抗议要强有力得多。这只是笔者在欧洲的一己之言而已。关愚谦(作者为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摘自:新浪新闻中心 |
© 宝鸡人事人才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