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就是关于求职人员与招聘职位的信息,它能及时准确地传播某地区、行业人才供求状况,对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开发起到导向性作用,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但有价值的信息也要会解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利用,有时甚至会造成一定误解。比如,有的新闻媒体根据一季度公布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就得出“东北人才供大于求”的结论,仔细一想,就不大恰当。因为在人才市场登记的供求信息只是到市场找工作的求职人数和单位准备招人的职位需求数,而不是社会上所有的空缺职位数和求职人数。在登记求职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在职人员,希望通过市场寻找一个更理想的工作的人;另一方面,登记的职位只是目前空缺的部分职位,很多单位并没有把全部空缺职位拿出来招聘,还有一部分虽然没有合适人才,但目前有人占着,也没法拿出来招聘。因此,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才过剩。那么,怎样解读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呢?就拿上个月人事部发布的东北地区第一季度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来说吧: 一看各地供求比例的比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季度东北地区登记求职人数为32.36万人,登记招聘职位9.95万个,登记求职人数与职位需求总数之比为3.25∶1,就是说登记求职的人数是招聘职位的3.25倍。同期全国人才市场供需比是2.17∶1,东北地区高于全国水平,说明在东北地区求职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同期的供需比例,北京为2.05∶1,上海为1.58∶1,深圳为2.07∶1,西部地区为2.39∶1,均低于东北地区3.25∶1的比例。可见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东北地区人才竞争更为激烈;东北地区求职难度大于西部地区。 二看不同专业、学历的供需比,了解求职难易。从统计情况看,东北地区求职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与招聘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总求职人数27.53万人,总职位需求8.09万人,供需比为3.4∶1,高于3.25∶1的总供需比。从供需数量看,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较大,求职人数也较多;从供需比例看,这些专业求职竞争相对激烈。这些专业中,外语、财会、文秘、计算机、电子工程、建筑等专业的供需比都在4∶1以上,财会、外语等专业的供需比分别高达8.2∶1和9.6∶1,求职竞争非常激烈。而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等专业供需比例低于3.25∶1的总供需比,求职形势就相对好一些。再看不同学历的供需比,本科以下为2.8∶1,本科是4.4∶1,研究生是4.84∶1。本科以下求职人员的供需比小于3.25∶1的总供需比,显示这类人才求职相对容易,而本科及研究生高于3.25∶1的总供需比,求职难度相对较大。供需比研究生最高,本科生次之,本科以下最低,说明东北地区高学历求职人员竞争激烈。 三看供求变化,掌握就业趋势。以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例,今年一季度供需比为2.17∶1,与去年第四季度2.15∶1的比例基本持平,较去年同期2.61∶1的比例有所下降。供需比下降显示人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就业形势总体趋好的态势。此外,我们通过了解不同专业、学历人才供需比例的变化,还可以掌握各类人才就业情况的变化趋势。 总之,只有正确解读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个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寻找工作、招聘人才的参谋助手,而且还能为有目的的培养人才,调节人才专业结构提供依据。(一 勺) 摘自:中国人事报 |
![]() |
© 宝鸡人事人才网站版权所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