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随着用户的管理要求从深度向高度发展,一场实施数据分析系统的风潮正在兴起。据初步估计,仅财务智能分析系统的市场潜力就将达到50亿元,而这将肯定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国内BI软件的实施情况与国外相比,其差距还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场风潮的威力。 财务智能分析将成普遍要求 企业财务软件业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计划性财务阶段→竞争性财务阶段→智能化财务阶段。今天的许多小财务软件公司纷纷如过江之鲫,又开始在智能化财务管理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 计划性财务阶段:企业以生产计划为核心,财务管理围绕单一的进、销、存进行传统的核算,财务人员仅仅是“管账”的活的算盘工具而已。 竞争性财务阶段: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销定产,按订单合同“逆向”倒推成本核算,将财务、生产和销售进行一体化整合,并满足整个公司集团财务资金的实时监控。财务管理人员进入了辅助决策,有了“财务副总”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又以现金流管理为中心”的理念。 智能化财务阶段:为了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高效地为决策服务,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在强化企业财务分析的准确、系统性的前提下,财务分析的敏捷性又面临一次革命性的挑战,财务分析系统必须能够自动进行财务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及财务指标逻辑判断,代替人工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商机等过去财务分析中复杂的工作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便捷化、经营诊断自动化,将整个数据分析处理的效能上升到足以完成企业高效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程度。 如果把前两个阶段分别类比于人体机能系统的消化系统和血液(资金)循环系统的话,第三个阶段更像搭构企业的神经系统,这已经为成为先进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是将来参与全球化市场生死较量的管理制高点。 对于财务管理软件业的开拓创新者而言,这一新的阶段所抛出的管理需求无疑为软件业的发展展示了一片广阔的商机,正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财务智能分析系统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一种普遍需求,从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应用实践状况可充分证明这一点,这是一个趋势和方向。 BI类管理软件将成为趋势 无论财务管理软件也好,还是其他系统也好,BI这个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BI定义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商业智能(BI)在这几年比较偏热。如何看待商业智能,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商业智能在管理软件中的应用问题。因为从应用角度来说,商业智能不是在某款软件产品中完全独立的功能模块,同时,它也不是与应收应付、总账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并列的模块,而是贯穿它们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智能是一种技术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应用功能。但这并不妨碍厂商畅谈商业智能或财务智能的概念。 “炒作”出来的概念 几乎所有厂商都是根据用户需求来推出产品的。浪潮通软曾明确地提出“集团财务”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它的客户里面有很多“中”字头的企业。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是逐步拓展,比如首先是财务管理,然后是业务系统,再之后才是将生产系统连接起来。在集团管理方面,用户也是首先把财务管理系统做好,然后再逐步完善系统功能,这也是国内管理软件市场发展的趋势。用户们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上一个完整的ERP系统,而是按照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逐步进行,实际上,这也是与其需求紧密相连的。 厂商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一般是有很强的市场意味的。比如,博科在去年提出“财务智能仓”的概念之后,某些人士认为这个产品具有领先的意味,因为其他厂商都没有这个概念,没有任何可与其进行同类比较的。同行业厂商要么是在推财务软件,要么是在开发商业智能软件,但这两者谁都不能包含谁。稍作留意,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博科提出的这个概念最频繁活跃的时期是在2003年七八月份,并且引起了很多厂商的质疑,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这段时间,这个概念的提出几率不是很高了。 计世资讯认为,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厂商从市场功利的角度来为自己产品做的包装和宣传。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形成决策依据,没有商业智能这一环节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BI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只不过有些厂商把其单独提了出来,而另外一些厂商因为认为BI本来就应该存在原有系统中,就没有必要再单独提出。对于厂商来说,推出的产品叫什么名字并没有一个标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用户提出种种概念是有其多方面原因的,这不但与用户需求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与厂商本身细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区域的策略有关。我认为,在这些趋势和厂商的管理目标没有太大差距的情况下,它们都是帮助企业和机构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论是财务管理还是人事管理,都可以利用BI手段完成统一的管理。 无论财务管理软件也好,还是其他系统也好,我认为BI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BI定义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就无法最终实现对管理提供的支撑功能;那么反过来,是否可以说所有产品最终都会向商业智能化靠边呢?我认为这倒也未必,因为商业智能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它只起到隐性的支撑作用。就如PC,对于使用者来说,他们只关注PC机是否好用,而不必关注其内在技术。 用户需求决定BI价值 从应用方面来看,BI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其未来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其实,这些都与产品自身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产品形态来看,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包括现在)内,只是在进行着最简单的财务核算,能满足汇集和显现财务数据的基本会计电算化需求即可,而对商业智能并没有很强的需求。但是,用户的应用需求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换,这种趋势在2003年已经很明显。而管理会计注重的是管理,用户不仅需要看到数据情况,还需要知道这些数据所代表的信息是什么,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软件产品来实现这种分析功能。那么,如何来实现这种分析功能呢?BI商业智能应运而生。如此看来,BI还是不是一个非常新的产品点,或者说是决定财务软件转折的一种技术呢? 用户最关注的是所采用的应用能否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及是否易用,他们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开始更多关注能否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必去管该产品是否采用了商业智能技术或是中间件技术。许多大型企业的CIO一致认为,其实厂商提出先进的技术理念用处并不是很大,即使技术再先进,如果解决不了企业的眼下问题也不能称之为好产品。如果用户的应用需求已经到了一定程度,需要BI技术来加以支撑时,必然会需要与之匹配的技术平台的;而如果用户需求仅是简单的应用,并不需要复杂的分析加以支撑的话,有无BI都没有关系。不过,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产品提供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BI技术,因为多采用了一个新技术,对用户来说是会有好处的。 对于财务智能来说,用户一定会需要,但他不会明确提出。从财务核算到财务管理,用户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但商业智能帮其做什么他们是不清楚的。用户关注的是他选择的这家厂商能否解决其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用户不需要知道厂商采用的是什么技术,也不需要关注用的是哪种开发语言。可能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明白,不同的开发语言会决定其最终效果。用户的水平也在慢慢提高,他们也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 从整体管理上的变化趋势来看,我认为BI类的管理软件或BI类的财务管理软件确实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软件和集团财务软件也是经过不断变化才发展完全的,并且目前已经被囊括到ERP系统之中。因此,这是应用基础产生了作用,而BI也有这样的功能帮助用户解决现存的问题,就如几年前的财务管理是不会想到利用网络的力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智能分析必然会成为管理软件包括财务管理软件的一项基本功能。 |
![]() |
© 宝鸡人事人才网站版权所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