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应学会与用人单位主动沟通 |
近日,记者在采访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和有关用人单位后发现,双选会上大学生扎堆现象十分突出,可会后却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沟通。求职火爆场面的背后,供需双方因为沟通不够,达成意向协议几率不高。 不久前,山东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开场。会前,从组织方传出消息称:共有700多家省内外用人单位提供3万个有效就业岗位,加之山东省经济优势,吸引了数万名省内外大学生前来赶场。双选会开场仅过了1小时,3个售票点门票就告罄。工作人员不停地解释:应聘人员太多,为保持场内秩序,暂停售票。一名从徐州过来的毕业生表示,晚进一会儿不知耽误多少机会,用人单位可能已选定中意的人才了。看来,学生对及早进场十分看中。 在现场,记者发现,几乎每家单位的展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学生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挤,否则想与用人单位“亲密”接触难上加难。一名文科毕业生刚刚开始介绍个人情况就被打断,三四份简历遮住了工作人员的视线,让工作人员哭笑不得。一般情况,双方沟通平均只有三四分钟,有的甚至只能递上简历,连打个照面都没有。一位递上简历的女学生说:“大家来去匆匆形同过场,如此见面会不搞也罢。”有的学生说,很多企业喜欢吊学生胃口,我们又奈何不得。还有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应该提高在双选会上的签约率,否则来参加会议的目的令人生疑。 双选会之后,大学生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学生采取了消极等待的态度。“什么时候能有通知我也不知道,还不是用人单位说了算呗!”大多数人对用人单位是否通知参加面试没有谱,即使是心仪的单位,自己又有一定优势,也是坐等对方打电话通知。许多毕业生有这样一种认识:递交简历是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一次面试,二次面试那就等对方挑挑拣拣了。 有关用人单位负责人提醒毕业生:见面会只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除了现场签约以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电话、登门访问等途径和用人单位频频接触,增进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了解,以利于双方达成协议。记者在采访用人单位时发现,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和决定用人单位的择人态度,用人单位更喜欢信心十足的主动求职者。 莫把“桥梁”当坦途,见面会后频“约会”,是毕业生应有的主动态度。 |
© 宝鸡人事人才网站版权所有
|